古人不仅把精气看做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且把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神、脏腑、经络看做是能够把与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它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与经络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活动。它们共同组成了维持生命的基础。而这两类生命活动,无论哪一种停止,人的生命也必将随之结束。具体地说,《黄帝内经》认为关乎人的生与死的神、血、气、经络这人体的四大系统缺一不可,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
“神”是活动生命的主宰
“神 ”在中国观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神”是由先天之精形成的,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神”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神”广义上包括思维、意识、情绪、感知、运动等,即神、魂、魄、意、志五种神志的综合反应、“心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解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个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黄帝内经》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 的得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
精、血、津液是生命物质基础
“精、血、津液” 是人的三宝。首先,《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形成必先从“精”始,“精” 是人体的起源和生命的基础,故《黄帝内经》又云:“精者,身之本也。”另外,也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血”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关于它,《黄帝内经》里也有精辟的论述:对于供养人体的营养物质来说,没有比血,更重要的了。最后就是“津液”, 它是人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其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它“布散于体表能温润肌肤,内注于身体则灌溉脏腑,输送于空窍可润泽目、耳、口、鼻,流注于关节以滑利关节,渗透于骨髓补益脑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精、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其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若其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
“气” 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根本
茫茫苍穹,宇宙洪荒,气是其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其间的一切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人当然也不例外。《黄帝内经》认为气同样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万物依赖而生化和存在。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圣济总录》提出了“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的观点,足可见气的变化直接关系着人体的盛衰和寿夭。
气是由元气、卫气、宗气、营气构成,人体之气的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其中宗气、营气、卫气均来自后天的水谷精气与清气,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称谓各异。它们是较低层次的气,能供给人体以营养和动力。
生命活动必须依赖经络
经络,是我们的老祖宗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的。当他们在与自然不断抗争中,身体的某处时时会出现各种病痛,就会本能地用手去揉按或锤击,以使病痛得到缓解,有时偶然也会发现体表某处被火烧伤和被乱石荆棘刺伤,结果使身体某部的疾患得以减轻或消失。这种现象的多次重复,就使他们逐渐积累起疗伤的经验,这就是古人对经络的最初感性认识。
——经络概念的形成。具体而言,古人发现穴位并学会了针刺之后,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发现,针刺时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可以使针感加强或向某一特殊的部位传导,而且新的穴位又不断地被发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已知的穴位进行分析与归类,发现许多治疗作用大同小异的穴位,往往成行地分布在一定的部位上,而且这些分布在一定部位上的穴位,能够治疗一定脏器的疾病。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一般都能治疗肺脏、支气管、咽喉部位的疾患。同时进一步证实,具有同类治疗作用穴位的分布与针感传导线路常常相一致,这样就使人们认识到穴位和穴位之间有这一条联系的途径。古人又在观察穴位的基础上,发现穴位之间的联系,产生了线的认识,并探测出各条线路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这样通过一番由点到线的认识以及同类归经、经上布点的归纳与总结,经络的概念便形成了。
——经络和养生的秘诀。其实人体的经络就像是一张结构联络网,它是由联缀交错、网络全身的经脉与络脉所组成。在这个庞大的网中总是会有支流与主干。是的,在经络中经脉纵贯上下,就是主干;而络脉,便是分支(支流)。我们还可以更形象地说,经脉仿佛大地之江河,络脉好似原野之小溪滋润着大地山川。人体中它们是各组织器官之间的气血运行通道,只有气血循环不休,周流不息,才能营养全身的各个组织器官,由于经络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从而保证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此也有人说,经络系统是人体的总控制系统,是保持人体健康、长寿的关键。
岐黄薪火服务电话:18660138095 E-mail:xinfuyi@126.com
Copyright © 2009-2025 岐黄薪火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鼎峰中心第30层3002室
备案号: 鲁ICP备100087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