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以征服东夷、九黎,奠定中华,肇造文明的丰功伟绩被载入史册。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证明,黄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生于轩辕之丘,汉代在新郑区域建有轩辕祠,此祠现在在海拔1000米的始祖山上。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中国历史朝代歌》讲,华夏民族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虽然“三皇五帝”的说法有多种,但公认的“五帝”之首非黄帝莫属。
据《史记》《山海经》等书记载,黄帝原姓公孙,后改姓姬,因居住轩辕丘旁,故号称轩辕氏;又因他有“土德”(土地一样厚重、淳朴的德行),故用土地之色称其为黄帝。
发明创造是黄帝一生的主要功绩之一。他在位期间(传约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9年),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教大家播种百谷草木,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据大量资料介绍,黄帝及他指导下的发明创造几乎囊括了原始人的衣、食、住、行、用、战等方面。比较著名的有发明井田,规定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缝织方面,发明机杼,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盔甲、旗等;日常生活方面,制造碗、碟、釜、规矩、几案等;建筑方面,发明宫室、銮殿、庭、明堂、门、蚕室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长矛、弓矢等。
可以说,黄帝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发明家!
轩冕 黄帝的独特发明
黄帝和他的妻妾、大臣们发明了很多与原始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进程。鉴于各种原因,没人统计过黄帝有哪些发明“专利”,更没有“专利号”。不过,有些发明非他莫属,比如轩冕。这与秦始皇发明“皇帝”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帝以前的原始人头上不戴东西。现在网络、书刊等媒介上所有黄帝画像都头戴冠冕。据《中华林氏史第一世》记载,黄帝当部落首领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命大臣项先生调查氏族内部积弊与民情,二是发明了轩冕(即冕服和车乘)。他还规定,部落首领的轩冕与一般人不同。首领戴的叫冠冕,显得有气势。这或许是“冠冕堂皇”的最原始由来。
黄帝发明车乘,已为史家公认。《古史考》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据考古学家研究,黄帝发明的车靠人力来拉,车轮是实心的木饼子,结构粗糙。黄帝发明的车要么搬运重物,比肩扛手抬要省力得多。而黄帝本人乘的车比较尊贵,由仆役和奴隶拉动,缓慢前进。这是老祖先最早运用的滑轮机械。
黄帝还发明的另一种意义深远的车,那便是指南车。《古今注》载,人们打磨石器时发现磁石打碎以后,小块将紧贴在大块上。他们把这种磁石献给黄帝。黄帝发现悬吊的磁石项饰具有定向功能。后来,和对手蚩尤作战时遇到大雾,先头部队迷失方向。黄帝与部下风后商量,做了一个小木人,小人的一条胳膊平举着,又把挂在脖子上的磁石项饰取下,磁石向南的一面对着小人举起的胳膊。接着,他让人在运输车上搭个木架,把木人悬吊其上,小木人胳膊一直指向南方。由此,士兵找到方向,打败了蚩尤。战后,黄帝毁掉木人,把磁石藏起来,以便于保密。黄帝发明的指南车是指南针的最早形式,科学家们称为悬磁式。后世科学家经改良,把这种车改为浮磁式,主要体现为司南;宋代时再改进为顶磁式,主要体现为旱罗盘。指南针能名列中国四大发明,黄帝功不可没。
农业发明 黄帝功不可没
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在技术落后的原始社会,对百姓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农田。因为黄帝以前,人们一起在地里耕作,收获的粮食统一上交部落,也不称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发现这样诸多弊端,便以步子丈田,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按规定,中间一块为“公亩”,由部落派人耕种;四周的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可以打凿水井,也可以种植粮食,但收成要交部落,由部落进行分配。田亩制为后来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土地税的征收开启了大门。
黄帝进一步根据田亩制来划野分疆,规定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这便是“九州”的由来。
很多古书都注明“黄帝穿井”,表明黄帝不但首创田亩制,还教民挖井。考古学家研究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普遍发现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黄河流域的经济生活中已发生了显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阳矬李遗址和河南汤阴白营遗址发现的古井,距今约四千多年,基本上与黄帝时代相符,黄帝部落正是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区。这表明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发明了挖井。
有了田还要有种的东西。黄帝在农业上的另一功绩便是“艺五谷”。“五谷”是指黍、稷、菽、麦、稻这五谷。按古史记载,炎帝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二谷,黄帝则能种植五种粮食作物。这表明黄帝堪称当时顶尖的农业学家。
统筹“九德大臣” 搭建四大体系
黄帝奠定天下后,制定国家的职官制度,如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他提倡以德治国,以“德”施天下,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黄帝任命的“德”字辈官员,不但有品德,还要有“才德”。史载,“九德大臣”除了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外,还在某一科学领域比较有造诣。除前文所述的风后外,“九德大臣”还包括始制文字的仓颉、发明音律的伶伦、造酒的杜康等。黄帝统筹“九德大臣”,搭建了古代四大知识体系——农、医、天、算。
农业方面,除上节所讲外,另一功臣就是发明养蚕术的嫘祖。嫘祖既是“九德大臣”之一,又是黄帝的正妃娘娘,典型的“川妹子”。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极偶然的情况下,她发现蚕可以吐丝。在夫君黄帝的帮助下,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最终推行天下。因发明养蚕术,嫘祖被尊称为“先蚕娘娘”,也成为后世公认的中华民族之母。
嫘祖的付出得到黄帝的认可。电影《轩辕大帝》从接近历史角度出发,以黄帝与嫘祖的传奇爱情故事为线索贯穿始终。剧中,嫘祖坚强、勇敢而勤劳,颇有“母仪天下”的风范。
医学方面,黄帝与大臣岐伯讨论,写成中华史上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此书是综合性医书,公认的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后世普遍认为,此书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作,里面记载了黄帝和大臣在医学方面的交流。
天文方面,黄帝与大臣大挠彻夜讨论,首创天干地支法。据《吕氏春秋�尊师》载,他们发明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配合成为纪年符号,是为“六十甲子纪年法”。这种纪年法沿用至今。
算数方面,黄帝指导史官隶首创制了算筹和度量衡。此前,人们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处理日常算账问题。这些方法,有很明显的弊端,比如不易保存,没法统一等。隶首创制了算筹。黄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便启发隶首研制度量衡,以便于物品的交换。由于资料缺乏,现在无法知道当时的度量衡。最原始算筹和度量衡的出现,意味着老祖宗已经在数学领域有了跨越式的认识。
岐黄薪火服务电话:18660138095 E-mail:xinfuyi@126.com
Copyright © 2009-2025 岐黄薪火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鼎峰中心第30层3002室
备案号: 鲁ICP备100087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