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检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了甲状腺结节、肺结节等问题。尤其是在疫情之后,这类结节的检出率似乎有所上升,许多人因此心生忧虑:这些结节是怎么形成的?会不会变成肿瘤?该如何用中医药的方法防治?
今天,我们就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为大家解开结节的奥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一、结节是什么?中医如何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结节属于“癥瘕(wēi jiǎ)积聚”范畴。《黄帝内经》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就是说,当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就会在局部形成结节。
现代医学认为,结节是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团块,常见于甲状腺、肺、乳腺等部位。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但若长期忽视,部分可能恶变。因此,正确认识结节的形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调理措施,至关重要。
二、结节是怎么形成的?
中医认为,结节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黄帝内经》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长期情绪压抑、焦虑、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形成痰瘀互结,最终表现为结节。
2. 饮食不节,痰湿内生
现代人饮食多肥甘厚味,或嗜食生冷,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湿内生。痰湿与气血搏结,便可能形成结节。
3. 外邪侵袭,气血瘀滞
环境污染、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感染后部分人出现肺结节)、长期吸烟等因素,可能导致肺络受损,气血瘀滞,形成结节。
4. 正气不足,痰瘀互结
《黄帝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体正气虚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日久便可能凝结成块。
三、结节会不会变成肿瘤?
并非所有结节都会恶变,但需警惕以下情况:
——短期内迅速增大。
——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伴随疼痛、压迫症状。
中医认为,若结节长期不消,且气血瘀滞加重,可能向肿瘤方向发展。因此,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四、中医药如何防治结节?
中医防治结节,强调“调气血、化痰瘀、疏肝郁”,具体方法包括:
1. 内服中药调理。
——疏肝解郁:柴胡、香附、郁金等。
——化痰散结:浙贝母、夏枯草、半夏等。
——活血化瘀:丹参、三七、桃仁等。
——扶正固本:黄芪、党参、白术等。
临床常用方剂如逍遥散、海藻玉壶汤、血府逐瘀汤等,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2. 外治法:推拿、贴敷、艾灸。
近年来,民间一些中医外治法在结节调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
——郭氏推拿:通过特定手法疏通经络,化解体表及甲状腺、肺部的结节。
——孟氏岐黄贴敷:以中药贴敷肚脐(神阙穴),调节气血,消散腹部结节。
——陈氏岐黄灸:用岐黄灸消散肺部毛玻璃结节、乳腺结节。
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需进一步临床验证,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尝试。
3. 针灸疗法。
针灸可调节气血,常用穴位如太冲(疏肝)、丰隆(化痰)、足三里(健脾)等,有助于改善体质,减少结节形成。
4.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抑郁、焦虑。
——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促进气血流通。
——定期体检,监测结节变化。
五、结节可防可调,不必过度恐慌
结节的形成,是身体发出的“亚健康”信号。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调整气血、改善体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结节的发展。对于已经出现的结节,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完全忽视,而应结合现代医学检查与中医调理,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畅情志,才能让气血畅通,远离结节的困扰。
岐黄薪火服务电话:18660138095 E-mail:xinfuyi@126.com
Copyright © 2009-2025 岐黄薪火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鼎峰中心第30层3002室
备案号: 鲁ICP备100087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