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生于公元前1649年,卒于公元前1550年,寿100岁。姒姓,伊氏,名挚。因其母居伊水(今河南洛阳伊河)之上,故以伊为氏。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烹饪家、医药家,商朝开国元勋,被拜为尹(丞相)。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国理政。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伊尹逝世后,商以天子之礼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市),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世奉祀为“商元圣”。
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给予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
从奴隶到“厨祖”,千古“帝师”第一人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有莘氏部落的女子去采桑,在桑林中捡到一个男婴献给了有莘王。有莘王派人弄清了这个男婴的来历,得知他的母亲住在伊水上游,有了身孕,梦见神人对她说,如果你看见臼从水中浮出来,你就往东跑,千万不要回头。第二天,她真的看见臼浮出水面,就告诉了她的邻居赶紧向东奔逃。当她回头再看时,村庄已经被水淹没了。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体变成了枯桑。有莘王就把这个男婴交给家里的男奴厨师抚养。这个神话传说委婉曲折地告诉人们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以伊为氏,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那个男奴厨师实际上担当起了父亲抚育的责任。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长大以后不仅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还成为名闻遐迩的“有莘氏女师仆”,并引起了商汤的关注。
“商汤”是商代的开国帝王,儒家、道家、墨家经典中皆提及的华夏圣人之一。其中的“商”字,指朝代名,“汤”是其名。《吕氏春秋•本味篇》还记载了商汤请伊尹当帝师的故事:伊尹长大后很贤明,汤知道后就派人到有莘氏部落请他。伊尹虽然也很想归附汤,但有莘王不同意。于是,汤就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的奴仆随同到商。就这样,伊尹成为了汤的老师,帮助他成就了灭夏立商的宏图大业。
《吕氏春秋•本味篇》还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原本作者是用和合诸味的烹调理论来阐述治国安邦道理的,却在不经意间把伊尹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烹调技艺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烘托出了“厨祖”的丰满形象。他强调烹调出好味道的几个要点,一是烹调的选材,水中的腥、肉食的臊、食草的膻,臭的、恶的、莸(you)草、甘草都有用处。二是所有味道的根本水是第一的,好水出好味。三是五种味道三种调料,九次煮开、九次变化,火候是关键,或快或慢,减去腥味去掉臊味除掉膻味。三是味道调和,一定用酸、甜、苦、辣、咸,谁先谁后谁多谁少,都有讲究。味道变化是很精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同射箭驾马的精妙,阴阳的变化,四季的规律。做到时间虽久却不会坏弊,熟了却不烂。甜、酸、咸、辣,味道正合适。味道清淡而不薄,肥厚而不腻。紧接着,他从美味的肉、美味的鱼、美味的菜、美味的饭、美味的水、美味的果子和美味的调料等方面,列举了各类食材供烹调选择,令人大开眼界、目不暇接
伊尹的烹调技术和理论对中国烹饪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如今在中国香港、台湾乃至新加坡等地中国烹饪同行也都奉伊尹为中国的“厨圣”“烹调之圣”。
从大巫到大医,中药汤液发明第一人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是商代第一大巫师。在商王朝,巫师是担任上帝与下帝(商王)之间媒介任务的,地位崇高,权力很大。
在上古时代,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商代给后人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人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
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作为集巫医为一身的伊尹,必然会参与其中的防治。
伊尹与商汤谈论烹调方法时,曾有“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的说法。据史学家分析,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均为古代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伊尹将这些食物佐料组成方剂,用于疾病的防治,其本质仍为饮食之方,这也是中医学中“药食同源”疗法的来源。伊尹在烹饪过程中,将烹饪原料与医学知识、烹饪技艺与医学技术结合起来,将食物的五味推广应用到医药中来,创制食疗方剂,开创了中医“药食同源”的先河。
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伊尹一向被公认为是中药汤剂的创始人。元代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悯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针灸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据传伊尹还著有《汤液经法》,“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学者研究后普遍认为,今本《伤寒论》是在伊尹《汤液经法》的基础上,经仲景阐述推衍写成的,由此奠定了中国中医药学的经典文献基础,被誉为仲景“群方之祖”的桂枝汤,相传就是伊尹创制。
中药汤剂是中国医药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提高了中药的疗效,为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中药汤剂至今仍是中医药中应用最广泛的剂型。
从文韬到武略,军事“用间”第一人
伊尹在军事方面的活动,主要是参与了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与实施。关于汤灭夏之战,史料欠缺,现今所知的有关记载亦多是语焉不详,尤其是对战役战斗的记载极少,难以全面详实地叙述,但关于灭夏战略的谋划、准备和实施,古文献中略有涉及。
伊尹通过对过去战争的总结,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把注意力用于研究人心向背这一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史记•殷本纪》)的思想,即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一个重要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灭夏战争。
据《竹书纪年》载:桀“命扁伐山民,山民送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妺嬉(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亡夏。”这里记载了伊尹与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过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后来灭夏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后来孙武总结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孙子•用间》)。“用间”的重要性随着战争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而伊尹作为中国军事史上“用间”第一人,其功劳不言可知。
商汤经“十一征”后,不仅剪灭了亲夏的方国,而且扩大了统治区域,实力大增,灭夏的战争准备工作业已完成。当时夏王朝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呈现出分崩离析之势,在此形势下,向夏发起最后总攻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但伊尹为确保战争的胜利,考虑到夏虽然已近末日,然而它为中原之主已历时 400 余年,其声威余绪,不可忽视;再者商为夏之方国,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没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轻动,因此认为一定要等大多数方国都不支持夏桀时方可进攻。
为试探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因此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
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在有仍(山东济宁南)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说苑•权谋》),而且有缗氏(山东金乡南)首先叛反(《左传•昭公四年》)。
伊尹看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灭夏时机已经成熟,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不久,夏朝灭亡,商朝取而代之。
岐黄薪火服务电话:18660138095 E-mail:xinfuyi@126.com
Copyright © 2009-2025 岐黄薪火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鼎峰中心第30层3002室
备案号: 鲁ICP备100087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