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并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就是藏象学说。
脏腑,按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及一般功能,可分为脏(即心、肝、脾、肺、肾)、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和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和和女子胞),因而有“五脏六腑”之合称。五脏的重要功能是主管生化和贮藏精气,六腑的重要功能是主管受盛和传化水谷。
藏象学的形成
——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藏象学最初是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学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医疗实践。上古时期就有名医俞跗对人体实施割腹治疾。《黄帝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有更详细的描述。(详细可参见《灵枢-经水》)
——源于长期以来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古人还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机能。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从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源于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古人是通过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积累,发现了如食用动物肝脏可治夜盲,多次重复的经验则产生了“以脏补脏”的原则,并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等关于人体脏腑的理论。
古代哲学思想与藏象学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后,用以说明人体的部位、功能等多个方面。在藏象学说中,分脏腑为阴阳,分气血为阴阳,分精气为阴阳。尤其关于精化为气,气分阴阳而建立的“五脏精气阴阳”理论。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是它建立了五行藏象体系。五行藏象体系是古代医学借助五行,运用类比、推演方法建立的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模式。它将复杂的人体组织构成划分为五个功能系统,每个系统都以五脏为核心,联系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体现了人体整体功能的统一、形神的统一。
整体观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藏象学以脏腑为基础、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署属关系,把人体各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的联系,因而,中医所说的脏腑并非只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的概念。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的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如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另一方面,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心与肾——心肾两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这种平衡状态称为“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则为“心肾不交”,会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心与肾的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会导致心血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症。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膈而上注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肋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晕眩、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肺与脾——“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溏、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且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症虽然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膝厥冷、水肿等症。
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岐黄薪火服务电话:18660138095 E-mail:xinfuyi@126.com
Copyright © 2009-2025 岐黄薪火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鼎峰中心第30层3002室
备案号: 鲁ICP备10008729号